稳定币不应被误读为“合规元年”,支付落地更具现实意义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朱太辉对当前全球稳定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深刻见解。他指出,将2025年称为稳定币的“合规元年”并不准确,这种说法容易造成对稳定币政策环境和发展动因的误读。朱太辉认为,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对稳定币的关注焦点,并非是为了解决债务问题或者为国债创造新的需求,而是出于更加多元且现实的金融创新考量。
他特别强调,美国推动稳定币立法与监管的背后,更多是为了建立对金融科技的主导权,规范数字资产流通机制,加强对美元在全球数字经济体系中的锚定能力。稳定币是否能带动美国国债的额外需求只是潜在的附带效应,而非其设计初衷。换句话说,将稳定币上升为服务国家财政目标的金融工具,是一种过度解读。
从实际应用层面来看,稳定币正逐步从抽象的金融工具走向现实生活。在美国、新加坡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已经有商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等线下实体场景开始接受稳定币作为支付手段。这说明稳定币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交易媒介向便捷支付工具延展,为普通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支付选择。
朱太辉还提到,在中国香港等正在积极开放数字资产监管政策的地区,稳定币的应用前景也日益广阔。随着技术设施逐步完善、监管逐步明朗,未来居民通过稳定币支付学费、生活费,甚至缴纳各种服务费用的场景将不再遥远。这种“日常化”的使用方式,比起宏观层面的财政战略,更能体现稳定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实际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币的跨境支付能力也逐渐成为其重要优势。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跨境支付存在高成本、慢效率等问题,而稳定币则能够实现快速结算和链上追踪,从而极大提升了支付体系的效率和透明度。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等跨国合作框架下,稳定币有潜力成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跨境交易的便利化工具。
从全球政策视角来看,目前欧美多国正在稳步推进稳定币监管立法,但各国步调不一。美国仍在探索如何将稳定币纳入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而新加坡则已经较早建立起相关监管框架。中国内地虽然对公链和加密货币仍保持相对审慎态度,但在香港、澳门等地区的试点和探索或许将为未来的数字货币政策提供现实参考。
总体而言,稳定币的未来发展不应被简化为“合规元年”这样单一的概括。正如朱太辉所言,与其强调宏观层面的金融策略,不如更加关注稳定币在支付、跨境流通、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现实落地与场景扩展。稳定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推动了全球支付网络的进一步扁平化与普惠化,进而引领全球金融系统的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