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的区块链价值捕获:胖应用还是胖协议?
自智能合约出现以来,分布式网络中的价值累积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般来说,这个话题有两种观点:
相信价值主要由协议产生认为价值由基于协议构建的应用程序产生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Web2的历史以及基于加密的经济体特有的根本差异来综合评价价值累积机制。
Web2价值捕获
要理解Web中的价值捕获方法,我们必须首先考察Web2——第一个数字经济体所开创的先例。在Web2中,TCP/IP和HTTP等协议为数据传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通过共享通信标准极大地增加了全球对信息的访问。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理工具,用户最初在利用这些数据时面临限制。
像谷歌这样的、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搜索引擎的应用就利用了这种不对称性,通过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简单的用户界面/用户体验来构建和促进数字信息的消费。这样,他们通过授权用户与新兴数据经济互动来创造价值。此外,通过控制其专有的生态系统,这些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打包和销售对数字行为的分析、见解来将其数据资产货币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协议被排除在货币化之外,因为它们无法控制消费者数据流。
结果,应用程序被称为「胖」,而核心协议被认为是「瘦」。这种区别催生了「胖应用」观点,该论点认为应用通过构建和利用数字活动而不是仅仅实现基本数据传输来获取更大的价值。本质上,Web2的价值主张以信息传播为中心;通过轻松访问内容,应用程序获得了全部价值创造。
Web3价值捕获
Web3与Web2的历史价值获取机制存在重大背离。与Web2不同,Web2的价值生成主要源于在基本协议之上开发消费者友好型产品,而Web3直接从基本协议中获取价值。第1层协议(L1)促进了这种交易被包含进区块,使它们能够通过收取用户愿意为执行支付的交易费用来货币化该过程。
此外,构建在这些L1协议之上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也需要支付费用才能使用这一基础设施。这种在协议层面获取重要价值的能力(由来自直接消费者和dApp的强大交易流驱动)导致了Fat协议观点的出现,该观点认为协议比Web3中的应用产生更多的价值。
胖应用观点的卷土重来
虽然区块链在协议的价值累积机制方面引入了潜在的突破性转变,但胖应用的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在Web3中,L1区块链的开源性质为dApp营造了一个在高度竞争的同时又协作的环境,使开发人员能够自由访问、修改和构建这些底层协议。与Web2一样,dApp通过提供用户友好的服务和界面继续吸引用户。与Web2相比,这造成了更加微妙的价值获取「拉锯战」。
这一趋势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尤为突出,其中dApp通过提供专业且用户友好的金融服务来获取大量费用。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基于Solana的dAppPump.Fun,它在2024年8月实现了创纪录的530万美元日费用,甚至超过了它所基于的L1Solana。通过让散户可以进行代币创建,特别是Meme币,它利用需求激增的机会推动了收入增长,并展示了定制服务如何超越它们所依赖的区块链。
如上图所示,Web3引入了价值累积的转变,其中协议层和应用程序层以不同的方式捕获价值。像L1区块链一样,协议不仅从直接用户交互中产生费用,还从构建在其之上的dApp活动中产生费用。另一方面,dApp的价值来自于与最终用户的直接互动(通常是通过专门的服务)。
尽管协议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收入流,但dApp可能对专用产品收取更高费用的能力增加了确定哪一层捕获更多价值的复杂性。
未来展望与结论
总之,虽然Fat协议观点最开始认为Web3的价值将主要体现在基础L1协议上,但最近的发展揭示了它向更加集成的模型转变。与Web2类似,应用程序独立于其底层协议获取了巨大的价值,Web3现在见证了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有效地利用零售客户的需求并管理复杂的交易。FatProtocol和FatApp的论点都有其优点,将其中任何一个视为主导模型都存在争议。网络的未来很可能由基础技术和基于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之间的协作来定义,这表明价值将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