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发展需审慎监管 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成长
近日,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志浩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对稳定币的发展历程及其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胡志浩指出,稳定币作为兼具货币职能的数字资产,其发展虽然迅速,但风险和挑战同样显著,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其公共品属性,加强监管力度,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文章回顾了稳定币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2017年,尚处于发展初期的USDT(泰达币)就曾因其储备资产真实性遭到质疑,引发市场对其信任的严重危机。作为最早一批稳定币,USDT的事件凸显了稳定币若缺乏透明度和合规保障,极易引发市场恐慌,损害投资者利益。
相比之下,美元币(USDC)因以“储备透明、合规性强”著称,被视为更为可靠的法定稳定币代表。但即便是USDC也未能完全规避风险。2023年3月,USDC部分储备资产存放于硅谷银行,随着硅谷银行的破产事件爆发,USDC遭遇了大规模挤兑,短时间内承受了极大的流动性压力。这一事件再次提醒市场,法定稳定币依然面临着储备管理、银行风险等现实挑战。
相比法定稳定币,算法稳定币的风险则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过去几年中,算法稳定币多次经历“死亡螺旋”,即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市场信心崩溃,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暴跌和资金流失。此类事件对整个数字资产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暴露出算法稳定币设计上的内在缺陷。
胡志浩强调,正是由于稳定币具备部分货币职能,且广泛影响着金融市场和数字经济,其本质上具有公共品属性,因此必须接受相应的监管。监管不仅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更是保障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的关键。没有有效监管,稳定币市场可能出现信用缺失、系统性风险和恶性竞争,最终损害整个数字经济生态。
在当前稳定币快速发展的热潮中,胡志浩提醒我们既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创新和便利,也不能盲目跟风、无序扩张。应当深入认清稳定币的本质特征,科学分析其利弊,推动监管政策的完善和技术创新的结合,建立起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总体而言,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促进支付效率、支持金融创新的重要使命,也肩负着风险管理和合规性的挑战。未来,只有在严谨监管与创新发展并重的基础上,稳定币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助力数字经济迈向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阶段。